一、
我國現代貴金屬幣的發行是改革開放的產物,誕生才20多年,對於有著七千多年文明史的國家來講,這還是個新生事物,雖說當初我們有著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和富有創造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但國家對於貴金屬幣制造的法規和標準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對於他們來講,要製造出具有大國水準的現代貴金屬幣,還是要在學習和借鑒中創造。我國錢幣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金銀幣。古代金銀幣是稱重貨幣,因而只有成色要求,而沒有大小、厚度要求。而銅鑄幣是計數流通貨幣,故而大小、厚薄、成色都很重要,小於或薄於標準幣就是劣幣。歷史上國力強盛的朝代和國家,鑄幣就厚重,體形也較大,相反一些沒落的、衰弱的王朝和國家就鑄薄幣、小幣或成色低劣的幣,以壓榨民眾。一直到近代,通過國際貿易,我們的金銀幣才從稱重貨幣轉化為標準計數貨幣。可是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各地軍閥自行制幣,偷工減料,輕、薄、成色低劣之幣橫行,機制幣逐步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故而薄幣是貨幣中的劣幣,是貶義詞,不應用作我國貴金屬幣厚度的表述。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貴金屬幣圖錄》沒再沿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大全》中薄幣的概念,因為要說明問題,故不得不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大全》中對於加厚幣的標注加以複述:其在兒童年金銀幣、13屆冬奧會金銀銅幣、中奧會金銀銅幣之技術列表中把標準幣注為薄幣,而把加厚幣注為標準幣,是有悖標準常識和市民習慣的,而漏掉了古代科技發明1組加厚銀幣的全部技術資料,在表述1991年熊貓十周年金銀幣和精鑄1oz生肖銀幣時未作任何表述,可是在表述96觀音銀幣、97吉慶銀幣時卻用了加厚銀幣的概念,並在注中說明:“本頁加厚銀幣與同名非加厚銀幣圖案一致,故不重複標出”的字樣。
近現代由於採用機制方法制幣,貨幣形狀還是採用人類社會所習慣的圓形,並已日趨定型、規範。由於各國傳統習俗的不同,世界各國發行的金銀幣的規格大小、成色、重量都不盡相同。如聖馬利諾2006年發行的18克銀幣直徑為32mm,22克銀幣直徑為34mm,而比利時2004年發行的18.75克銀幣直徑為33mm,波蘭2004年發行的14.14克銀幣直徑為32mm,澳大利亞1998-2000年的一盎司銀幣直徑是40.6mm,而2004年的1oz銀幣的直徑是40mm了。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國際貿易金銀幣是國家法定貨幣,是由國家統一制定成色和重量的標準金銀幣。而各種紀念和特種金銀幣,雖也是國家法定貨幣,但它的面值和實際價值是脫鉤的,是不能參與流通的。因此金銀幣紀念和特種幣的大小、成色、重量和厚度,按照國際慣例,是由國家財政、製造成本和設計加工工藝需要而定的。再加上我國制幣初期是以滿足委託商需要的代加工形式生產出口的,因此會有如此之多的品種規格。
三、
我國初期生產的銀幣規格:2.22克銀幣的直徑為15mm,1/4oz銀幣的直徑為27mm,10克銀幣的直徑為23mm和28mm兩種,15克銀幣的直徑為33mm,1/2oz銀幣的直徑為36mm,22克銀幣的直徑為36mm,24克銀幣的直徑也為36mm,27克銀幣的直徑為38.6mm,1oz銀幣的直徑為40mm,還有一些大規格的金銀幣等,品種和規格繁多。其中1/4oz銀幣的直徑為27mm,10克銀幣的直徑為23mm,和1/2oz銀幣的直徑為36mm,22克銀幣的直徑為36mm,24克銀幣的直徑也為36mm,直徑相同重量不同的銀幣在相同成色的情況下,顯然10克銀幣的厚度要比1/4oz銀幣厚,24克銀幣比1/2oz銀幣的厚度要厚,可見我國還沒有自己的貴金屬幣厚度標準。
四、
現就我所瞭解的國家和一些專業書刊對於加厚幣概念和標準的現狀給於表述。1991年由上海錢幣學會編寫,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1979-1988年《中國現代紀念幣》一書中關於國際兒童年只在最後括弧裡寫道:發行部分特厚金幣,而13屆冬奧會幣沒注明有加厚幣,中奧會也只寫了發行部分特厚幣。200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頒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行業標準,標準號分別是JR/T0004-2000和JR/T0005-2000,根據國家標準的規定,當然這2個標準都是指導性標準,各造幣企業可以參考執行或據此自行制訂更嚴格的企業的內控標準。這兩個標準都沒提到幣的厚度概念和加厚的標準,只有直徑、成色、公稱值、普制幣極限偏差、精製幣極限偏差、絲齒個數的標準,只是在直徑一項中取消了小於1mm的餘數尺寸,圓形金銀幣直徑標準全是整數值,僅有的直徑38.6mm27克的銀幣,在1998年野生動物雲豹27克銀幣發行後就沒再生產發行了。中國金幣總公司在對1979-2002年生產工藝方法統計表中只表述了:普通工藝是鏡面噴砂,特殊工藝有彩色、隱形雕刻、鍍金、鑲嵌、雙金屬、中孔、異形、絲齒滾字、幻彩、仿舊、無邊、深腐蝕、防偽油墨、斜齒,而沒有提及加厚。《中國金幣雜誌》24期2005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專輯中,在文化長廊文字內容展示第四部分,基礎知識中,貴金屬紀念幣發行要素只列出主題、圖案、面額、材料、式樣、規格、重量、成色、發行數量、發行時間、鑒定證書,而沒有提及厚度!在《中國金幣雜誌》第12期第30頁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生產工藝總結中表述的:目前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在借鑒國外生產技術的基礎上研製和開發了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採用了16種工藝技術,不僅噴沙鏡面等傳統工藝得到普遍和新的運用,而且鑲嵌、異形、彩色、隱形雕刻、鐳射全息、雙金屬、仿古以及斜齒等新技術新工藝,均有開發和應用,全文沒有提及加厚的概念。由中國錢幣博物館、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金融出版社聯合編制,金融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年出版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光碟貴金屬紀念幣部分對於前三套幣用了厚薄幣的概念,古代發明用了加厚幣的概念,熊貓十周年沒有表示,96觀音和97吉慶用了加厚幣的概念,1988年開始的精製十二生肖銀幣沒有表示,敦煌2oz銀幣用了高浮雕概念。2001--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發行貴金屬紀念幣計畫一覽表都沒有厚度概念。《中國金幣雜誌》上唯一的一次提及幣的厚度是在第5期介紹加拿大發行全息技術交通銀幣時,對拉塞爾L型旅行車、馬可波羅號海船和蘇格夏火車機車銀幣,刊登了這些幣的厚度為3.5毫米。2001年起發行的石窟藝術系列金銀的技術規範裡就只有含金銀量、直徑、面額、成色、發行量5個要素,沒有特注中國石窟藝術2oz銀幣為加厚幣,而是新用了“高浮雕精鑄銀幣”的技術名詞。看來由於國家在對金銀幣厚度沒有技術標準的情況下,造成了人們對於加厚幣概念的混亂。《中國金幣雜誌》第12期上關於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生產工藝總結上,提到現代鑄幣的關鍵設備:壓印機由初期的美式小噸位壓印機發展到現在的360噸、600噸、1250噸。現在壓印一枚鎳幣需要在每平方英寸上有30噸的壓力,而一枚銀幣則需要在每平方英寸上有150噸的壓力,可想而知要壓厚度增加一倍的銀幣就要更大的壓力機了,這在80年代是很不易的。
五、
謹就加厚幣概念和標準之研究探討:
1、
既不能脫離歷史,也不能停滯不前,還要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而言,不能一味強調外國的概念,因為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國1979年至2006年共發行了國際兒童年金銀幣、13屆冬奧會金銀銅幣、中奧會金銀銅幣、古代科技發明1組銀幣、熊貓金幣發行十年金銀幣、96觀音銀幣、97吉慶銀幣、1988-1999
1oz精製生肖銀幣、2001年起的石窟藝術2oz系列銀幣等,其中都有使用材質成色相同、直徑相同、等於標準幣坯餅厚度一倍的坯餅壓印的幣。對於這類幣多年來因為無國家標準可依,在各種錢幣目錄和金幣雜誌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方法,故而比較混亂。對於以上幣的加厚情況我的看法:前三套加厚幣是在我國制幣初期生產的,當時制幣技術還處於試驗階段,壓力設備還是小噸位的,委託商的標新立異獵奇心態和制幣廠的雄心壯志造就了這三套幣的出現,故而發行量僅500套,可謂是幣中珍品。
2、
1988年由中國錢幣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家駒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章圖錄》上在介紹規格時沒有加厚幣的文字,而是在相同的直徑之上標有2種含純金銀重量。然而沈家駒先生在介紹這套國際兒童年金銀幣時寫道:部分金銀幣首次採用加厚坯餅和多次壓印工藝。在介紹13屆冬奧會紀念金銀銅幣時沒作任何關於加厚的說明,而又在介紹中奧會紀念金銀銅幣時寫道:部分金銀幣採用加厚坯餅和多次壓印等特殊工藝,以增其值。可見當時加厚幣只是管理層和收藏者對於使用加厚坯餅多次壓印特殊工藝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1991年熊貓發行十周年的1oz金幣2oz銀幣、1992年的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2oz銀幣、1996年的觀音銀幣、1997年的吉慶有餘2oz銀幣都是在我國制幣技術日臻成熟、加工設備日益精良的情況下生產的,故計畫發行量都在幾千枚以上,而吉慶2oz銀幣計畫發行量則高達80000枚的巨量,這時期的加厚幣已成了一種普通產品。
3、
1988-1999發行的 1oz精製生肖銀幣則另當別論,當時委託商要求這套生肖幣用鉑金、黃金、白銀以相同圖案、相同直徑鑄幣,成為鉑金、黃金、白銀三枚成套幣發行,全球三百套。因白銀的比重最小,為了和鉑金幣、黃金幣做得一樣大小,1oz白銀做成直徑32mm的銀幣,其厚度就比直徑33mm的15克生肖銀幣厚得多了。
4、
至於後來發行50000枚的普制生肖牛銀幣上市,市場上共有4種銀牛,真是群牛鬧幣市了。收藏者和經營者為了加以區別就把比1oz精製牛銀幣薄而大的普制銀牛,約定俗成的稱為扁牛。中國長城硬幣投資公司總經理沈家駒先生在由貢清棟主編的《中國十二生肖系列紀念幣》一書的卷前語中說:鑒於已有中國十二生肖系列紀念幣發行在先,因此精裝中國生肖系列紀念幣之設計藝術構想、材質及規格等,均注重與前者有所區別……首開中國白金材質紀念幣鑄行先河,紀念幣規格亦經反復核定最終採用大小適中之1安士規格,成色則高達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雖幣材各異,但幣面圖案相同,便於公眾單枚購買或成套收藏,使之不同需求均可得到滿足。文中隻字未提加厚幣的概念。
5、
而發行30000枚的敦煌、龍門、麥積山2oz銀幣雖直徑只是1oz標準銀幣的規格,厚度卻是1oz銀幣坯餅的2倍,在大壓力壓機的作用下,對於表現高浮雕作品這是最好不過的厚度。加厚在這裡已完全不是早期那種稀有珍品的概念了,一般來說幣的珍貴性主要和它的存世量有關。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門學科都應是有生命力的。它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發展,新的錢幣不斷誕生,錢幣製造也不斷改進和規範化,錢幣文化也會不斷發展,錢幣學的研究內容也日趨豐富。因為在國家標準裡根本就沒有加厚幣的標準和名稱,為此我們也大可不必爭得不可開交。我認為不論是在發行有標準幣的基礎上,還是在沒有發行標準幣的基礎上,加厚幣的概念應是:幣的坯餅在材質成色相同、直徑相同,而使用厚度大於標準幣坯餅2倍以上坯餅所壓制的幣,均可稱之謂加厚幣。至於將來國家會不會把加厚幣的概念作為標準訂在行業標準裡,那就是將來的事了。當然我們希望將來能有這樣的行業標準,因為加厚幣就和異形、彩色、仿古一樣,它畢竟不同於標準幣。我看關鍵還是國家要建立和健全一些先進的貴金屬紀念幣加工工藝和品質標準,有利於各廠統一品質要求,有利於增強我國貴金屬紀念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利於為貴金屬紀念幣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使我們的造幣水準,在不久的將來趕上並超過世界先進水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