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元十珍《本文轉載於中國錢幣雜誌1988年第3期~上海 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施新彪教授編撰,極具參研價值!中國銅元珍稀幣,不盡然為上述十珍,從其他銅元拍賣創新高價即知,有些評級珍稀銅元與施新彪教授之拓圖互異,真偽難辨,珍稀機制幣風險高!》
一、 我國的銅元史,一般認為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廣總督李鴻章奏准在廣東創鑄始,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止,歷時五十年。五十年中生產的銅元數量極其巨大,版式極為複雜,其中不乏珍貴的品種。過去的錢幣界對於中國銅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曾有“十大金剛”的說法,它們分別為:“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箇”、“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绪当三十”、“广西光绪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尔滨兵舰壹分”。其實,“十大金剛”的說法,是有欠妥當的。且不論上列十枚銅元是否能構成中國銅元的前十名?即將有同等稀見度的其它銅元再搞它幾個“十大金剛”也難以囊括。不過,上述十種銅元畢竟是著名的珍品,本文茲簡要介紹如下。
二、 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約10枚》:安徽方孔十文銅元,僅見紅銅質。幣面中央鑿一方孔,孔外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安徽省造”,下緣鑄“每元當製錢十文”,左右兩側鑄滿文“寶皖”;背面方孔外為龍圖(俗稱“立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安徽”,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俗稱“梅花星”。安徽省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安慶銀元局內開鑄銅元,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系安徽銅元中的初鑄品,這枚銅元的鑄造情況,在現存檔案中尚未見到明確記載。不過,根據它存世極稀及製作精美的特點,人們便將其定為試鑄樣幣。它之所以未被發行,很可能是因為中間鑿有方孔,製造時容易損壞機器和頗費工時的緣故。這一點,在直隸總督李鴻章《機鑄製錢虧損工本無法籌補》的奏摺中,可以獲得間接證明。其奏略雲:“查閱造成製錢,字畫輪廓均尚清楚,惟機器時有損壞,極費工力。緣西洋造錢,系屬平面,中無方孔,壓成較易。今以西洋機器造中國錢式,須另添打眼挺杆,由錢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錢孔。地位殊窄,撞力過大,挺杆上下與錢模互相磨觸,最易傷損。每日每座機器,模撞修換數次及十數次不等。人工既費,成數亦少”(《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下冊,567頁)。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的存世數量共約十枚左右。這種稀少程度,雖不能說是名列榜首,但由於它形制特殊,令人矚目。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方孔,红铜,近未使用。安徽方孔十文极罕见,位列铜元小十珍之首,2005年嘉德秋季拍卖会88000元成交》
三、 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2枚》: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黃銅質,屬試鑄樣幣。正面中央鑄滿文“寶寧”,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江南省造”及干支紀年“甲辰”,下緣鑄“每元當製錢二十文”;背面中間為龍圖,俗稱“飛龍”,外環鑄珠圈,上緣鑄英文紀地“江南”,下緣鑄英文紀值“二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據資料記載,江南省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在江南鑄造銀元製錢總局西廠開鑄銅元。翌年,江南鑄造銀元製錢總局東廠也開始鑄造。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建一廠,名為江南鑄造銀元製錢總局中廠,增鑄銅元。次年七月,複於揚州設一分局,鼓鑄銅元。同時,還就上海製造局內附鑄銅元。光緒三十一年(1905),歸併揚州、上海兩局,將機器移至江甯(今南京市)另建一廠,於第二年竣工,名為江寧戶部造幣廠。上列各廠所鑄造的銅元,幣面上緣均鑄“江南省造”。因此很難準確斷定江南甲辰二十文為何廠所鑄。不過此幣干支紀年文字為“甲辰”,表明它是光緒三十年(1904)所鑄。這樣就排除了甲辰年以後建立的造幣廠鑄造此幣的可能性。江南甲辰二十文銅元,存世僅見兩枚。其中一枚藏於上海
博物館,由錢幣收藏家孫鼎先生捐贈。另一枚為中國銅元專家鄔德華先生(法國人)收藏,歸國時攜往巴黎。http://collection.sina.com.cn/qbtd/2015-12-11/doc-ifxmpnqm3067806.shtml
四、 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2枚》: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僅見紅銅質。正面中央為一盆栽萬年青圖案,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吉林省造”,下緣鑄“制錢二十箇”,左右兩側鑄干支紀年“辛丑”;背面中間為龍圖,俗稱“坐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吉林”,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2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紀地、紀值文字外均有裝飾性線框及花星),左右兩側鑄滿文“清國”,意即“大清國”。 此幣面背圖案設計,基本仿照吉林光緒銀幣。在中國銅元中,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是別開生面的名品之一。首先,在圖案設計上,此幣可謂是標新立異之作。中國銅元的圖案,從沒有在正面鑄萬年青圖案的,更沒有在英文字外飾以線框的。其次,此幣面值為二十文,但它的直徑和重量僅與五文銅元相等。按常例,二十文銅元的直徑為3.2釐米,而此枚銅元的直徑僅有2.3釐米。這枚銅元的鑄造情況,由於沒有直接有關的史料,所以人們只能依據它的特點,推測它為試鑄小樣幣。據記載,吉林省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將原吉林機器官局改建為銀元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元。光緒二十八年(1902),又于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此幣幣面干支紀年為“辛丑”,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這也許說明了它是吉林省在正式鑄發銅元的前一年所鑄造的試樣。吉林辛丑二十箇銅元,據知僅有兩枚存世。其中,一枚曾為已故錢幣收藏家陳仁濤先生所有,據悉後由陳氏轉給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另一枚為已故錢幣專家駱澤民先生所有,現由其長子駱駿生先生珍藏。《圖真偽不確定》
五、 奉天中花十文銅元《4枚》:奉天中花十文銅元,正面中央鑄一花星,俗稱“六瓣星”,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奉天省造”,下緣鑄“當製錢十文”,左右兩側鑄滿文“寶奉”;背面中間為龍圖,上緣鑄英文紀地“奉天省”,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俗稱“長花星”。根據背面龍紋不同,可分“立龍”(圖1)和“坐龍”(圖2)兩種版別,均為紅銅質。其中,“坐龍”者,又以背面英文字的形體大小不同,進而分為“大字版”、“小字版”兩種。此幣的鑄造詳情,尚未發現直接的記載。筆者認為,它很可能是一枚初期試鑄幣。首先,此類銅元存世極為稀罕,這是試鑄幣的共性。其次,從傳世實物來看,奉天省所鑄的銅元,均鑄有干支紀年,這可以認為是奉天省鑄造銅元的一種定式。而這枚“中花銅元”卻未鑄干支紀年文字,也許可以解釋為它是定式尚未形成之前的鑄品。據史料記載,奉天省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建立造幣廠,鑄造光緒元寶銅元。另據傳世實物來看,在奉天省銅元中,干支紀年最早的是癸卯。這一年是奉天造幣廠落成的一年。如果前面把奉天中花十文銅元定為初期試鑄幣的推斷是合理的話,那麼,它的鑄年應與奉天癸卯紀年銅元相同,而試鑄時間當更早些。換句話說,它是奉天省最早鑄造的銅元。奉天中花十文銀元,無論是“立龍”版還是“坐龍”版,存世均極稀見。以所見而言,傳世各為兩枚。“奉天中花”銅元,傳世極罕。其“立龍”版者,存世僅見二枚,一枚為上海 博物館收藏,系大藏家孫鼎先生捐贈;另一枚舊說為錢幣專家張璜先生收藏,現下落未明。而“坐龍”版者,僅見“大字版”、“小字版”各一枚,均為孤品。以前曾傳其中一枚為法籍中國銅元收藏家鄔德華先生收藏。後人經細讀鄔氏所著《中國當十銅元》記敘,方知其對此幣僅知有存世傳聞,未見實物。而其藏有一枚,實乃誤傳。2003年6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編纂《錢幣學大師馬定祥》紀念集,內中輯錄諸多馬老傾心彙集之精品,有些甚至是首次公諸於世者。而“奉天中花”坐龍版大字、小字二品,作為馬老藏品亦赫然並列。至此,人們方知此兩枚國之瑰寶銅元,盡在馬老的掌握之中。
中國嘉德2006秋拍奉天中花坐龍大字版銅元(大英文版)成交價¥418,000
中國嘉德2005秋拍奉天中花坐龍小字版銅元(小英文版)成交價¥341000
奉天中花立龍銅元
六、 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10或11枚》: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按背面龍圖不同,可分“立龍”(1)版和“飛龍”(2)版兩種。“立龍”版者,正面中央鑄一花星,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四川省造”,下緣鑄“當三十”,左右兩側鑄滿文“寶源”;背面中間為龍圖,俗稱“立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四川”,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3 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俗稱“十字星”。“飛龍”版者,正面與“立龍”版同;背面中間鑄龍圖,俗稱“飛龍”,外環珠圈一道,上緣鑄英文紀地“四川”,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3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四川省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機器局附設成都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次年,又興建銅幣廠,專鑄銅元。四川省鑄造的銅元,按幣面上緣所鑄的紀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兩大體系。四川當三十銅元屬於後者。由於四川省的造幣機構有增設和歸併的情況,且缺乏記載較詳的文獻資料,所以,題名為“四川省造”的這類銅元鑄於何廠、何時,目前尚難判定。按照傳統的先後排列法,此類幣歷來被置於“四川官局造”銅元之後。雖然前人對此種排列沒有作過什麼說明,但看來這還是合理的。因此筆者認為這枚當三十銅元,其具體的鑄造年代當在光緒三十年(1904)。四川當三十銅元,是未被獲准發行的試鑄幣。未被獲准鑄發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當三十的幣值不符合戶部關於銅元鑄造的規定。中國的銅元,在初創階段,各省是各自為政的,成色、圖案參差繁雜,幣制十分紊亂。清政府曾不斷對幣制進行整頓,力圖劃一。雖然收效不大,但還是顯現了漸趨統一的趨勢。四川當三十銅元鑄於光緒三十年間,已處於“光緒元寶”銅元的後期階段。根據戶部的要求,當時各省鑄造銅元,須援引廣東成法,成色、圖案及面值以廣東省銅元為標準。廣東省銅元的幣值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顯然,四川當三十銅元的鑄造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此外,在清代的銅元鑄造中,面值當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看來,在銅元面值問題上,其它省份的造幣廠都是循規蹈矩的。四川當三十銅元“立龍”版和“飛龍”版各有紅銅和黃銅兩種,均極稀貴。紅銅“立龍”版者僅見兩枚,紅銅“飛龍”版者共見四枚,黃銅“立龍”和“飛龍”版者各見兩枚存世。據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全套《4枚》,系已故錢幣收藏家羅伯昭先生捐獻。上海 博物館藏有紅銅“立龍”和“飛龍”版各一枚,前者為已故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先生捐贈;後者為羅伯昭先生捐獻。
七、 廣西光緒十文銅元《5枚》:廣西光緒十文銅元,紅銅質。正面中央鑄滿文“寶桂”,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廣西省造”下緣鑄“每元當製錢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背面中間為龍圖,俗稱“飛龍”,外環珠圈,上緣鑄英文紀地“廣西”,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造一“梅花星”。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西巡撫李經羲奏准在廣西籌建銅元局。但是,由於當時正值銅元氾濫,民間折價使用,十文銅元減至八折、七折不等。各省為維護本省利益,往往禁止它省銅元流通,致使一國之幣不能暢行一國之內。且各省銅元,成色參差,形制各異,幣制紊亂。為整頓幣制,清政府頒佈“整頓圜法章程”,限制各省鑄額,確定銅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戶部造幣總廠鑄造名為“大清銅幣”的新式銅元,並由戶部將新幣祖模頒發各省,仿效鑄造。原有舊幣一律停鑄,以期劃一。接著,又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對全國的造幣廠進行裁撤歸併。其中,廣西並歸廣東為一廠。因而,廣西銅元局未及開機鑄造便被裁撤。傳世的廣西光緒十文銅元,並非廣西省所鑄。舊傳其為廣東造幣廠代鑄試樣,因無史料,尚待考證。廣西光緒十文銅元的存世數量,估計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傳有序的共四枚。中國銅元專家鄔德華先生藏有一枚。僑居上海的德國籍銅幣收藏家漢南先生藏有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僑遷返,漢南先生將其中國銅元藏品悉數轉歸張璜先生,其中包括這枚廣西光緒十文銅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枚,據傳系已故錢幣收藏家陳仁濤先生轉讓。上海 博物館藏有一枚,系上海某機關單位移交。《據北京誠軒2014年秋拍資料,1905年廣西省造光緒元寶飛龍十文銅幣樣幣,目前已知存世僅十餘枚!???》
施新彪教授編撰之廣西光緒十文銅元
上海泛华2015年秋拍广西省造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十文飞龙试铸样币 PCGS SP 62估价RMB 150000~流拍
《字體均與施新彪教授編撰者不同 真偽另文簡析》
八、 江西辛亥大汉铜元《5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全國革命党人聞風回應。江西的革命党人於10月下旬分別在九江和南昌發動起義。江西辛亥大漢銅幣便是在這場暴風驟雨般的大革命中誕生的。此幣質為紅銅,正面中央鑄一陰文“贛”字,外環鑄“大漢銅幣”及珠圈,上緣鑄“江西省造”,下緣鑄“當製錢十文”,左右兩側鑄干支紀年“辛亥”;背面的基本圖案為十八星圖,在十八星圖的正中,鑄有一極小的太極圖,外飾以珠圈一道,在十八星圖外的地張上,襯以細密的網紋。這是全國最早體現革命政權建立的鑄幣。江西辛亥大漢銅幣為南昌造幣廠鑄發。由於此幣鑄時甚短,鑄額有限,故傳世極少。至今所見不過五枚。按發現的先後時序,它們的收藏情況為;第一枚為鄔德華先生收藏;第二枚為張璜先生收藏,現在香港;第三枚為已故錢幣收藏家張叔馴先生收藏,今歸何處不詳;第四枚為已故錢幣商王守謙先生收藏,現歸何處亦已不明;第五枚曾由馬定祥先生珍藏多年,後轉讓給他人,幾經周轉,終為著名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先生收藏,六十年代初,李偉先先生將其藏品悉數捐獻給上海 博物館,其中包括這枚江西辛亥大漢銅幣。
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精品预展图录,1911年辛亥江西省造大汉铜币中心“赣”十文,源于张璜先生旧藏;后为丁张弓良女士收藏。成交价RMB224,000
九、 安徽九星十文銅元《1枚》:在對安徽九星十文銅元作介紹之前,首先應說明,此幣在命名上有所欠妥。所謂“九星”實為“十八星”之誤。十八星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軍的軍旗圖案,由於“安徽九星十文銅元”之名已經約定俗成,故本文沿用該名。此幣正面中央鑄一花星,俗稱“六瓣星”,外環鑄“安徽銅幣”及珠圈,上緣鑄“中華民國”,下緣鑄“開國紀念”,左右兩側鑄紀值文字“當十”;背面中間為十八星圖,外環珠圈,上緣鑄英文紀地“安徽”,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俗稱“六角星”。安徽九星十文銅元的鑄造情況,史料失載,但是,從一些間接線索和資料上,還是能夠找出一些相關資訊來的。首先,根據幣面所鑄的“開國紀念’四字來看,此幣當為民國元年(1912)鑄造。其次,它的鑄地並不是安徽省。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對全國的造幣廠進行裁撤歸併。其中,安徽省造幣廠歸併于江甯(今南京)戶部造幣分廠。民國期間,安徽省也未重建造幣廠。因此,安徽省鑄造此幣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另外,根據實物資料來看,使用類似圖案設計的尚有江西和湖南兩省。按地理分佈來看,湖南省與安徽省距離較遠,而江西省與安徽省接壤,所屬南昌造幣廠和九江造幣廠與安徽省非常接近,且此類圖案設計又是江西省首創。因此,將安徽九星銅元定為江西省代鑄,也許是較為合理的。當然,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安徽九星十文銅元至今僅見一枚,素有“孤品”之稱。其發現的時間為三十年代初。最早得到此幣的是浙江金華的宋兆松先生。不久,宋氏轉讓給錢幣收藏家蔣伯塤先生。接著,錢幣商平玉麟先生和德國籍錢幣收藏家漢南先生先後成為此幣的得主。約在四十年代中期,漢南先生回國,此幣轉歸張璜先生收藏。《查無實物圖》
十、 袁像大面型十文銅元《紅銅5枚、鉛質2枚》:1912年3月,封建軍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天津造幣廠根據財政部關於鑄造紀念幣的規定,鑄造了袁像共和紀念十文銅元。按實物,此紀念幣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兩種版別。其中,前者較少,後者極稀。本文介紹的為後者,即袁像大面型十文銅元。此幣正面為穿元帥服的袁世凱半身像,背面中間鑄紀值文字“十文”,外飾以嘉禾圖案,上緣鑄“中華民國”,下緣鑄“共和紀念”。由於此幣袁像與小面型相比,顯得大而粗糙,故前人定之為初鑄之品,名為“初版”,並有根據上述特徵而產生的俗稱——“大面孔”。此幣的質料,以傳世實物而言,有紅銅質和鉛質兩種,均為試鑄樣幣,它們的傳世數量,據估計,紅銅質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傳有序的有四枚,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 博物館、法籍錢幣收藏家鄔德華和中國錢幣專家張璜先生各藏有一枚;鉛質的僅見兩枚,一枚為上海 博物館收藏,一枚為馬定祥收藏。
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大面型”十文銅元(馬定祥舊藏),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估價800,000-1,600,000流拍
十一、 哈爾濱兵艦壹分銅元《2枚》: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紅銅質。正面中央鑄國民黨黨徽圖案,外環鑄雙線連弧形紋飾,上緣鑄紀年文字“中華民國十九年”,下緣鑄紀值文字“壹分”及兩顆五角星;背面鑄一兵艦圖案及紀地文字“哈爾濱”。中國錢幣以兵艦為圖案的,僅見此例。可惜關於這枚銅元的鑄造背景,至今未能找到確實的材料,只能在現存的實物資料中尋找一點可供印證的線索。民國十八年東三省一分銅元的正面圖案,與這枚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十分相似。我們推斷這兩枚銅元很可能出自同一造幣廠。據前人考證,民國十八年東三省一分銅元系遼寧省瀋陽造幣廠所鑄。如果前面的推斷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便是民國十九年(1930)瀋陽造幣廠的出品。至於當時為何以兵艦作為鑄幣的圖案,只能留待今後探索。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據今所知,僅有兩枚存世。一枚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據傳系徵集于錢幣收藏家陳仁濤先生;一枚藏於上海 博物館,由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先生捐獻。
哈尔滨兵舰壹分原模(判為母模,再以母模打加工模。),现藏沈阳造币厂(錢幣縱橫資料)
《下圖哈尔滨兵舰壹分源自何處?不詳》
十二、 1903年黑龍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試鑄樣幣:孫 浩~黑龍江地處邊陲,光緒年間所用的本國銀圓皆以他省撥濟之協餉銀兩交湖北改鑄後流通市面。由於每次數量少,常不敷需求。黑龍江將軍恩澤遂請以賑災餘款購買機器自行製造,於1898年6月(光緒二十四年四月)陳明在案後,派員赴上海洽德國洋行訂購全套機具,並在省城擇地設局。次年機器運到營口,廠房亦已備齊。積極辦理之際,朝廷卻在1899年6月諭示:“各省設局太多,分兩成色難免參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經費。湖北、廣東兩省鑄造銀圓,設局在先,各省如有需用銀圓之處,均著歸併該兩省代為鑄造應用,無庸另籌設局,以節糜費”。恩澤以機具、運費及廠房工料等已付款十之八九,停辦即虛擲銀兩請求續辦,得到的批示是“需用銀元,盡可就近由吉林搭鑄,著遵前旨,毋庸另行設局”。恩澤再以黑龍江省請領之款需半年方能收到,輾轉由吉林改制銀圓有諸多窒礙,仍請准自鑄,工匠由鄂省調來,即可敷用。1900年1月朝廷回復由接任的署黑龍江將軍壽山“體察情形,再行覆奏”。稍後壽山奏陳黑龍江宜自鑄銀圓,同年5月得旨“著照所請”。然而受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俄軍在7月揮兵入侵東北,攻打省城四處劫掠並占地多處,黑龍江省設局造幣一事終未實現。“黑龍江省造”銀幣黃銅樣圖片首見是1944年7月出刊之《泉幣》第二十五期,系戴葆庭在天津所獲的半圓銅樣拓片,“從所未聞”。由於史料欠缺,以往對其出處及製作時間無法查考,早期有些書譜甚至於存疑而未予收錄。2009年德國埃斯林根市以製造代價幣、章牌及模具知名的奧圖·拜赫(Otto Beh, Esslingen)公司志成立125周年慶,請當地錢幣家格哈德·根梅(Gerhard E. Kümmel)完成《125 Jahre Gravier- und Prägeanstalt Otto Beh, Esslingen》一書,記述拜赫廠早期的雕刻與造幣史,以及該廠的重大歷史事件,成書後於2011年出版。作者披露檔案中記錄,該廠1897-1899年間曾雕刻中國安徽、奉天、浙江、黑龍江及新疆五省銀銅幣的模具,並製作幣模270只以上,交付的對象是與中國有往來的舒勒(Schuler, Göppingen)與甘拿秘(Knapp, Magdeburg),確認前述五省的樣幣來自德國。其中黑龍江省銀幣全套五種面值的幣模40只,於1899年5月26日交給甘拿秘,總價703馬克。甘拿秘也是湖北銀圓局開辦時機器設備的供應商,是“出口商”而非製造廠;舒勒則為各型機器的製造工廠,造幣用設備是其中之一。在檔案發掘時,拜赫公司庫藏中仍存有陽刻之“黑龍江省造”七錢二分正面二原模一隻及部分文字模的沖頭。目前有精美的黃銅材質黑龍江省造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及七分二厘幣樣幣傳世,僅缺三分六厘一種。 黑龍江省銀幣黃銅樣之出處及年代已完全明朗,造幣機器在舒勒廠製作、幣模由拜赫廠雕刻,於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春在德國製成,交貿易商甘拿秘出口。機器與幣模同年運到營口再經陸路轉運,次年庚子事變時俄軍入侵被毀。黃銅精鑄,德國奧圖·拜赫(Otto Beh, Esslingen)公司雕模試鑄,製作精美絕倫,存世僅見黃銅樣幣,未曾試鑄銀幣,十分罕見,臺灣著名錢幣收藏家張秀青舊藏,臺灣鴻禧美術館開幕展品,該館出版《中國近代金、銀幣選集》第95頁圖片原物,德國造黑龍江省銀幣黃銅樣。黑龍江光緒7.2錢黃銅樣幣PCGS SP60-29879750,北京誠軒2014年秋拍成交價(人民幣) 2012500
十三、 甲辰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二十文:1904年甲辰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二十文銅幣一枚,紅銅質,為試鑄樣幣,目前所知存世僅二枚,中國銅元珍罕品種,周沁園、李平文著《中國機制銅元目錄》第253頁FT.34號圖片、鄭仁傑著《中國銅元鑒賞》第94頁第333號圖片原物,徵集自海外資深藏家,品相極佳,完全未使用品。1904年甲辰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二十文紅銅試鑄樣幣北京誠軒2014年秋拍成交價RMB 713000
十四、 江南試造當十製錢天子萬年鎏金樣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江南試造當十製錢”背“天子萬年”機制方孔銅幣樣幣一枚,光邊加厚,通體鎏金,出自蘇州收藏世家,直徑:39毫米,厚度:4毫米,重量:31.2克 ,雕刻深峻,鑄造精良,前所見加厚鎏金試鑄樣幣僅此一枚,極為珍罕,GBCA SP64,厚呈樣幣。光緒二十二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委派藩台江司瑞為總辦,又派營務處桂崇慶勘地建造廠房,在省城(南京)西水關內雲台閘南岸,沿河購地四十四畝為建廠基地,並分別向英德兩國添購機器,次年落成,定名為“江南鑄造銀元製錢總局”,內分東、西兩廠,東廠專造銀元,西廠鼓鑄製錢。西廠於光緒二十四年三月,試造一種內有方孔的銅元,正面以“江南試造當十製錢”均勻環繞幣面,背面有“一統萬年”和“天子萬年”兩種,未發行,數量極少。 — 摘自鄭仁傑著《中國銅元鑒賞》第58頁。江南試造當十製錢天子萬年鎏金樣幣GBCA SP 64,北京誠軒2014年秋拍成交價RMB 43700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