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近代機制幣十大精選評選活動於2009年1009日在上海啟動,該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中國歷史悠久的錢幣文化,提升廣大錢幣愛好者對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鑒賞水準,從而引導健康的集藏活動。由冠軍拍賣公司主辦,廣州國標錢幣收藏鑒定評估有限公司、美國NGC及上海申泉工貿總公司協辦。經幾十位來自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及中國大陸各地的錢幣權威專家、資深錢幣界收藏家及知名貿易商組成,與全國各地的錢幣愛好者共同投票進行評選。如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戴志強、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及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周祥、資深錢幣學者孫浩、 美國著名中國錢幣收藏家曾澤祿、廣東集幣協會理事長甄偉剛、中華錢幣協會理事長張明泉、臺北市錢幣協會理事長周建福、瀋陽金融博物館及張氏帥府博物館館長郭俊勝、愛秀集團及冠軍拍賣CEO周邁克等錢幣界名人。他們根據六大標準,即珍品稀少性、價值昂貴性、品相完美性、群體認同性、美學觀賞性與歷史故事性對錢幣進行評比,力圖在中國錢幣界進行一次科學、深入而廣泛的調查評選,提升社會對錢幣收藏的關注與興趣,活躍錢幣市場。冠軍拍賣CEO周邁可表示,此次評出的十枚錢幣將入選2010年五月出版的《中國近代機制幣精品鑒賞》(下稱《鑒賞》)。《鑒賞》將彙集60多枚中國近代精選機制幣,針對目前的假幣市場,向初學者、收藏家、買賣雙方、拍賣行、博物館和投資者提供最新資訊,以便他們更好地瞭解中國珍貴錢幣的系譜、稀有度及其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鑒賞》也有助於第三方評級公司更好地瞭解中國重要錢幣譜系,完善他們的錢幣評級。
二、 歷經兩個月的激烈評比,最終結果於2009年1218日在上海舉辦新聞發佈會公佈。本次精選的十大錢幣分別是:1. 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質樣幣2. 1900年(庚子)京局製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3. 1898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4. 1904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重一兩銀質樣幣,背壽字5. 1910年(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6. 1896年四川楷書(缶寶)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7.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銀質樣幣,七二反版8. 1911年(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圓銀質樣幣,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9. 1906年(丙午)和 1907年(丁未)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10.(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銅幣,試鑄幣
三、 十佳機制幣身世之謎(作者(张春岭):同樣是一枚硬幣,為什麼身價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十大精選機制幣有什麼樣不凡的身世,使它們成為收藏家眼中的寵兒?帶著種種疑問,我們逐一走近十大精選,探詢它們的身世之謎。
1 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質樣幣:1991年6月,美國加州長灘,著名東方貨幣收藏家顧德曼藏品拍賣會正在進行,一枚標示為“僅見”的“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癸卯”紀年背大坐龍銀幣,成為買家激情追捧的對象。這枚中國晚清銀幣最終以18萬7千美元的驚人價格成交,當年折合人民幣160多萬元,是當時中國國內最高銀幣成交價格的十幾倍以上!從此之後,這個百萬級的價格保持了十幾年。有趣的是,當時用天價拍得這枚銀幣的臺灣收藏家,事後卻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因為他原來準備出價到50萬美元。 說到這枚俗稱為“奉天一兩”的銀幣,不能不說到奉天造幣廠。 而當年的盛京機器局正是奉天造幣廠乃至後來瀋陽造幣廠的前身。它創辦於甲午戰爭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二十三日動工興建,次年六月底進行銀元試鑄。光緒二十六年(1900),盛京機器局的擴建已略具規模,並開始生產機鑄帶方孔的紫銅元。也正是這一年,在東北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沙俄帝國主義以維護俄國在華“權益”為名,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很快佔領了奉天,盛京機器局也被俄軍焚毀並佔領。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經與俄方交涉,收回盛京機器製造局,經過一年多的整修,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七月正式恢復生產,出品有重七錢二分的正規龍洋和當十、當二十的銅元,這就是奉天機鑄銅元的開始。 為什麼要鑄造這枚“奉天一兩”銀幣,當年鑄造了多少?史料上統統沒有記載。但是,就在它出世後的第二年,即1904年,已經在美國路易士安娜州的中國收藏品展覽會上公開露面,之後便匿跡數十年,二十世紀50年代初複現於香港,錢幣收藏家張璜先生得到此幣的圖樣資料,請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判定真假,馬老確認此幣確為真品,後被耿愛德購得。1971—1972年耿愛德藏品先後三次在美國拍賣,其大部分藏品包括這枚奉天一兩被顧德曼拍得。1991年6月古德曼將該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華麗山莊世界錢幣拍賣會上拍賣,此消息被香港的收藏家張秀清先生得知,他委託一個叫陳吉茂的人以18.7萬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100萬元)拍得,創下當時中國銀幣最高拍賣紀錄,張秀清先生將此幣捐獻給了臺灣鴻嬉美術館,讓人公開參觀,一睹風采。根據公開發表的圖片和資料,藏在臺灣鴻嬉美術館的這枚銀幣重26.7克,外徑39毫米,邊緣殘缺不規整。按常規當時庫平一兩的銀幣重量應在37克左右,外徑應為41毫米上下,也不會出現邊緣殘缺不規整的現象。這給廣大的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留下了難解的疑惑。奉天省造幣廠是目前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造幣廠,主要生產流通硬幣、金銀紀念幣等。1896年2月1日,因奉天地區製錢短缺,依克唐阿向光緒皇帝上奏摺,奏請設立奉天機器局,製造銀圓。1896年8月23日,依克唐阿在今瀋陽東關外、大東邊門內,開工興建了“奉天機器局”。1900年10月至1902年3月,“奉天機器局”被沙俄軍強佔、破壞。西元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經盛京將軍增祺向俄方交涉,方將機器局交還奉天當局,後將機器局與造幣廠分開,設立奉天製造銀圓總局,對殘損機器重新修復,於1903年7月恢復生產,製造正規龍洋,重量七錢二分,著名的“奉天癸卯庫平一兩”就是在1903年生產的。1902年4月將設備從沙俄手中要回後,進行機器的修復。奉天癸卯光緒元寶一兩銀圓未發行的推測原因有二:其一,修復機器時引進的新模具為43毫米版本,或者是清政府推行這種直徑小的版本;其二,民眾不習慣於使用一兩銀圓兌換起來比較麻煩,清政府放棄一兩銀圓的生產。奉天造幣廠剛被收回時設備並不能正常運轉,原先設計的範本委託其它造幣廠製造了樣幣。奉天癸卯一兩的正面圖設計非常精美,字體的高低是根據書寫時墨蹟的厚薄設計的。它至少有三個版本:45毫米版、43毫米版和39毫米版。《三個版本各有若干枚? 》 在清朝時期銀圓一兩是37.25克,如果試製的時候使用銀,45毫米和43毫米版應該是37.25克。歷經兩個月的激烈評比,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质样币,終於被評為中國近代十佳機制幣之首。
2 1900年(庚子)京局製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中國流通的機制銀幣,是從1890年廣東省造七錢二分開始的。在此之前,白銀只是一種稱量貨幣,後來雖然有了馬蹄銀等標重的銀塊,但因為各地鑄造成色不一,使用仍然很不方便。清代末期,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沿海地區,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看到外國銀幣充斥市場,擾亂經濟,遂奏請朝廷自鑄銀幣,以謀抵制。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廣東銀元局試鑄銀幣,從此,中國機制銀幣才由廣東開始流通到全中國,全國部分省份也相繼跟進,設廠鑄造。於是新式銀元很快成為全國普遍採用的主流貨幣。 新式銀幣因為“市面行用,商民稱便”,各省群起效尤,競相設廠鼓鑄,迅速在全國展開。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廣東、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龍江、福建、雲南、臺灣等十余個省區設廠鑄幣。隨之也出現了各省各自為政、錢法混亂、銀幣成色重量不一,各省之間互相抵制進而流通不暢等問題。為鑄幣的豐厚利潤所動,清廷力圖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遂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保留廣東、湖北兩地造幣廠外,其餘造幣廠全部裁撤。同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籌辦“京局”(即中央造幣廠)。然而,如同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晚清政府一樣,“京局”也是命途多舛。1900年,北京城迎來驚天動地的庚子事變,由於列強欺淩過甚,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成義和團的興起,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杆、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最後導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北京銀元局還沒有正式生產,就遭逢拳匪之變,又被八國聯軍劫掠,鑄幣廠房被毀,生產計畫胎死腹中,僅留存少量銀幣存世。過了數年,清政府才改立造幣總廠于天津。因此“庚子”京局製造光緒元寶銀幣的鑄造時間很短,鑄額極小,留存傳世者極其稀罕。 京局製造的銀幣共分五種面值,分別為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也有人認為,北京銀元局被焚之際, 造幣廠工人搶出四種由英國伯明罕造幣廠雕制的鋼模和幾枚一角, 二角的試鑄幣, 後來工人將此套鋼模連同幾個試樣幣帶到天津,賣給方藥雨, 方藥雨又售給上海大收藏家陳仁濤, 陳仁濤請上海王守謙鑒定。王守謙就用原來的鋼模私鑄了幾套, 這樣私鑄了一元、五角、五分三種。1947年陳仁濤與王守謙移居香港之後, 又開了店,可能再用這些鋼模再私鑄幾套, 因為由遺留下來的一元及二角有二種不同數目的齒邊。一說是鋼模後來在香港再鑄時打壞了, 有一說是陳仁濤賣給中國博物館之所有藏品包括這些鋼模。正是京局製造銀幣存世的稀少和它們身世的詭秘,才使它位列排行榜的第二。
3 1898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6月21日,湖南巡撫陳寶箴奏請試鑄銀元。獲得清廷批准後,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湖南省向喜敦造幣廠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委託代制了湖南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三錢六分兩種試樣幣,不久湖南省造幣廠奉旨停產,以後所需銀元都是向湖北省銀元局訂購。喜敦廠留存了約十枚樣幣,其中三枚存放在該廠的博物館中。二十世紀70年代另外幾枚從該廠流散到海外泉家手中,臺灣鴻禧美術館收藏一枚。該幣有兩個版別,區別在蟠龍尾部下方,一種有三朵雲,另一種只有一朵雲,蟠龍的面部也有區別。目前,國內拍賣市場的拍品和各種銀幣圖錄都是有三朵雲的,重量26.8克,直徑40MM,這個版別是國內製作的,存世量比較大。湖南省委託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代制試樣幣應為只有一朵雲的,存世量極罕。冠軍拍賣宣稱:冠軍總裁周邁可先生和一位客戶在2014年年初於一場私人交易中聯合購買了這枚珍稀錢幣,經NGC鑒定SP 67(3360815-021),以超過100萬美元價格購買。
4 1904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重一兩銀質樣幣,背壽字 :1904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重一兩背壽字銀質樣幣,排名十佳機制幣的第四。關於這枚錢幣的鑄造原因,有人說是為慶賀慈禧60大壽,有人說是慶賀慈禧70大壽,也有人說是為慶賀光緒皇帝生日而試鑄,只是因為宮廷政變,光緒帝被慈禧投入監獄,此幣才未能流通。清朝人士王伍生曾記錄說,康義總督下令為慈禧太后60大壽慶典製造錢幣三萬枚,計畫將錢幣作為贈禮運送至北京,但結果並未運送,三萬枚錢幣幾乎全部被融化,僅留下十余枚作為樣品封存。這種銀幣,耿愛德收藏兩枚,一枚陽版被傑斯.彼得斯買走,至今流落在美國。另一枚陰版被顧德曼買走,於1991年送拍賣會賣出,被臺灣某藏家收藏。
5 1910年(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 先看看大收藏家是怎麼說這枚銀幣的。近代著名錢幣鑒藏家張璜在其《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中寫道,“作者親近中國錢幣近一甲子,與此幣之真品緣吝一面,雖屢經追求一真品之照片或拓片亦未能如願,故此處暫無照片尚祈讀者原諒。”張氏雖然未見真品,但是,仍給予此樣幣四萬美元的估價,是其著作中銀幣的最高定價。美籍著名錢幣收藏家耿愛德(E.Kann)在其《中國幣圖說匯考》中說:“此為一枚單獨的壹元硬幣(意為沒有輔幣),鑄造於1910年,是清代雲南鑄造的最後一枚硬幣,鑄額甚少,存世罕見。”中國錢幣以干支紀年不足為奇,但注明季節則是絕無僅有。這枚 銀幣幣銘有“庚戌春季”四字,“春季”讓人產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雖經多年苦苦探索,人們至今仍末發現有關它的文字記載。有人從現代紀念幣發行的理念上推測,認為1910年春季,雲南省有一件值得載入史冊的大事發生,時間在春季。順藤摸瓜,還真的發現有這麼一件大事。這年的4月1日(宣統二年歲次庚戌二月二十二日) ,滇越鐵路全線通車,這是雲南省第一條鐵路,長465公里,為米軌鐵路(軌距1米,比全國標準軌距1.6米窄),在雲南境內稱“滇段”。此鐵路全線以越南海防為起點,在越南境內稱“越段”。自1871年提議修建,到l910年正式通車,歷時三十餘年。滇越鐵路是人類近代史上最艱巨的工程之一,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二條跨國鐵路,是雲南對外開放和現代化的開始,推動了雲南經濟的發展。鐵路正式通車時間是該年春分(3月21日,庚戌年二月十一日)之後不久,與幣面銘文“春季”吻合,以此推論,“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可能是當局為紀念此重大工程而準備,後因種種原因並沒有發行。但這也只是猜測而已。這枚銀幣是目前海內外公認的孤品。據瞭解,它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即密藏于雲南籍藏家之手,五十餘年間,僅以少量拓片贈送同好,供作研究之用,馬定祥氏亦曾獲贈一紙,並在其上鈐“定祥審定”、“稀世之珍”兩枚印記。唯一一枚被公認的真品首次出現是在2002年4月的拍賣會上,以人民幣108.9萬元的成交價格一舉成為首枚價格超過百萬元的中國錢幣。2007年4月它再次出現在拍賣會上,以人民幣319.2萬元的高價成交,僅僅過了七年時間,價格就翻了三倍,成為錢幣收藏界的一大傳奇。1910年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質樣幣NGC MS-55簡介及成交價《香港冠軍2010年0822日Ultima專場以103.5萬美元成交,創造中國錢幣成交最高紀錄!珍稀幣拍賣價節節高升!本幣多山寨!》請參閱http://blog.xuite.net/coins888/twblog/201954375
6 1896年四川楷書(缶寶)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1896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又稱“四川楷書”,採用廣東光緒元寶為範本,傳言此幣在國外製作。正反面均帶湖北式樣的花星,用楷書篆刻七錢二分字樣,造型精美,存世量極少。錢幣學家研究說,光緒年間鑄有 “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兩種, 一種正面光緒元寶的寶字從 “缶”, 人稱 “缶寶 ”, 乃最初之試製樣幣。另一種光緒元寶的寶字作簡寫 “尒 ”, 俗稱 “尒寶”, 為後來之量產行用品, 有多種版式。在英文 《世界錢幣目錄》 (W orld Coins) 中, 對四川部分其記載為: “四川首座造幣廠, 機器購自美國新澤西, 模具制於費城。於 1898年開工, 運轉數月後關閉, 1901年再啟用。”通常皆認為此幣原模是成都廠刻制。而有關缶寶,早期多為推測,民國二十八年, 蔣仲川所著之 《中國金銀鎳幣圖說 》收錄有 “缶寶”畫像, 寥寥不足百字的簡短說明: “僅得到一元、五角、二角三種, 其餘兩種尚無從搜羅, 是為憾事 ”, 在施嘉幹《中國近代鑄幣匯考》中, 注明是 “成都廠試鑄幣”。張璜《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則認為 “可能在英國所造”。臺北鴻禧美術館出版的《中國近代金銀幣選集》,除指出系委託英國造幣廠代雕, 尚說明藏品 “得自英國某雕幣家遺孀之手 ”。直到1981年, 由史威尼 ( James Sweeny) 著作的 《伯明罕造幣廠史》出版, 其書後圖錄中有枚 “缶寶 ”一錢四分四厘。作者說明: “伯明罕造幣廠藏品室中, 雖存有此幣, 但無任何證據顯示其為該廠出品。”從有限的文獻中, 大致可以肯定 “缶寶”系英國伯明罕造幣廠作品, 但仍無法確認年代。曾有人以其版式、花星與廣東、湖北光緒元寶相似, 懷疑系湖北銀元局所作,但伯明罕造幣廠除了承制廣東光緒元寶 ( 1888年 ) 鋼模外, 還承制了已知的包括江南 ( 1896 年 ) 、陝西 ( 1898 年 ) 、湖南 ( 1898 年 ) 、浙江 ( 1902 年) 等省之光緒元寶。缶寶傳世者原先僅見七錢二分、三錢六分幣及一錢四分四厘三種, 1994年大陸出現了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 歷經將近百年,居然湊成全套。
7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七錢二分銀質樣幣,七三/七二反版 :說到七三反版,不少人都會大談特談格雷欣法則,那就是有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理論。這一理論是說,在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面額價值相同的通貨同時流通的情況下,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所謂良幣)必然會被人們熔化、收藏從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所謂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其實,七三反版還沒有嚴重到被驅逐的地步。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光緒十三年上奏朝廷後在廣州東大門外的黃華塘選址建立“廣東錢局”。造幣廠動工之前,張之洞委託清廷駐英國使臣劉瑞芬在倫敦代為訂購鑄幣機。設備總價五萬兩千五百英鎊,約合銀二十四萬七千八百兩,並委託伯明罕造幣廠代為刻模。這枚錢幣,幣文出自當朝金石書法名家吳大澄之手,銀幣正面書光緒元寶,外以英文環繞,背面鑄龍紋,外以中文環繞。這種英文、中文的配置方式與往後各省所鑄的銀元正好相反,故而俗稱“七三反版”。張之洞在向朝廷的奏摺中說,英商滙豐銀行向他推銷倫敦及三藩市生產的銀條,因為它們比中國所生產的銀條成色較高,張之洞本來打算使用中國銀條,生產重七錢三分的銀元,但英商建議,應該鑄造七錢二分的銀元,因為當時外國的銀元都重七錢二分,這樣便於交易。張之洞聽從了英商建議,改鑄七錢二分銀元,但清廷因為銀元設計的版式問題,沒有批准。現存七三反版、七二反版中,有一些是英國造幣廠的生產的樣幣,七三反版樣幣光邊的存世量約六枚、齒邊約十數枚。有一些是機器運回廣州後的試鑄幣,究竟試鑄多少,已經不得而知,只是由於它們偶爾進入流通,品相參差不齊。七二反版,也因為重量、版式不符合市場或清政府的要求,命運跌宕起伏,存世稀少,所以能夠在十佳中佔據一席之地。
8 1911年(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圓銀質樣幣,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 :清光緒末年,清政府為整治各地分散鑄幣而引起的幣制混亂,便致力於幣制的整頓與改革。光緒三十一年(1905),制訂《整頓圜法酌定章程》,裁併各省造幣廠,設立天津造幣總廠,統一鑄幣,收鑄幣權歸中央。宣統二年(1910)四月,繼而頒佈《幣制則例》,除明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外,還詳細制定了鑄幣的樣式、單位、分量和成色。次年,天津造幣總廠根據《則例》規定,正式鑄造定為國幣的整系列大清銀幣和大清銅幣。當時清政府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製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天津造幣總廠設計鑄造,其中面值分別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其中一元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有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大尾龍、反龍等多種式樣,進入流通領域的大清銀幣只有曲須龍一種。長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於試樣性質,因圖案精緻、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經審選“長須龍”版式作為恭呈御覽之樣幣,這類呈樣幣大多採用金、銀質材料,表示對朝廷的尊重並區別於日後的流通幣。龍是中華民族千年的圖騰,又是封建王朝的象徵,中國文字中“長”要比“短”好,長壽、長久,都是討人喜愛的詞語,故長須龍能在各種版式中脫穎而出,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所以長須龍被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御覽樣幣。但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於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存世量十分稀少,當時僅供朝廷審批或造幣廠存檔之用,為清代幣的名譽之品。
9 1906年(丙午)和 1907年(丁未)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 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樣幣一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戶部天津造幣廠試鑄。齒邊,以純金製作,幣面僅書漢文,無滿文英文。因當時清政府貯存黃金量不足及金本位未立而沒有發行,只試製極少數量。亦有以白色合金制樣,留存至今極為珍貴。拍賣市場每有出現都有眾多藏家熱捧。此枚金樣幣珍罕之處在于其美麗深厚的光澤,底版完美無瑕,為目前所見大清金幣之最佳品相之一。關於這兩種大清金幣,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當年袁世凱當政時,是專門供奉給慈禧太后作為歲末賞賜用的,當時兩種金幣由天津戶部造幣總廠各鑄造了一千枚。袁世凱雖有千慮,也有一失。他指使鑄造的“大清金幣”上面只有漢文,沒有滿文也沒沒有人們常見的英文,慈禧看後當然不高興,就把“大清金幣”否定了。 事隔不久,袁世凱也被攝政王宣佈“回家養病”到河南老家“釣魚”去了。如此一來, “大清金幣”一時沒了身價,是一種被“槍斃”了的貨幣,大家只好權當一兩黃金來使用,當時北京有一家銀樓叫寶源金店,在東四牌樓北大街,倒也願意收購,為的是這種金幣的用料比較講究,純度好,收購來後就當成金塊投入化金爐,化了後再打 造首飾。這樣一來,也加速了大清金幣的毀失。
10 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銅幣,試鑄幣: 四川省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機器局附設成都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次年,又興建銅幣廠,專鑄銅元。四川省鑄造的銅元,按幣面上緣所鑄的紀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兩大體系。四川當三十銅元屬於後者。四川當三十銅元,是未被獲准發行的試鑄幣。未被獲准鑄發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當三十的幣值不符戶部關於銅元鑄造的規定。中國的銅元,在初創階段,各省各自為政,成色、圖案參差繁雜,幣制十分紊亂。清政府曾不斷對幣制進行整頓,力圖劃一。四川當三十銅 元鑄於光緒三十年間,已處於“光緒元寶”銅元後期階段。根據戶部的要求,當時各省鑄造銅元,須援引廣東成法,成色、圖案及面值以廣 東省銅元為標準。廣東省銅元的幣值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顯然,四川當三十銅元的鑄造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因此,清代鑄造的銅元,面值當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四川當三十銅元“立龍”版 和“飛龍”版各有紅銅和黃銅兩種,均極稀貴。上海博物館藏有紅銅“立龍”和“飛龍 ”版各一枚,前者為已故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先生捐獻˙後者為羅伯昭先生捐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