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圓券發行始末:
1、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和平復興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然而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和平復興的希望再次落空。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國民政府濫發紙幣(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放任通貨膨脹的政策,當時中國流通的法幣已經極度貶值,信譽掃地。而1946年內戰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籌集戰爭經費,更加肆無忌憚地濫發紙幣,致使國統區的經濟和民生幾近崩潰。1948年,通貨膨脹已經使法幣貶值到連本身紙張價值都不如的地步,廣東一家造紙廠竟然買進800箱票面100~2000元法幣當作造紙原料 。國民黨內部早已出現要求進行貨幣改革的呼聲。當然,也有一批人反對進行貨幣改革,理由是法幣系統雖然已經敗壞,但畢竟存在多年,值此戰火紛飛的多事之秋,貿然改革恐怕會弄巧成拙。兩派意見爭執不下,直到1948年前後蔣介石才意屬改革,並出人意料地欽點沒有國民黨背景的“社會賢達”王雲五出任財政部長,主持貨幣改革工作。王雲五出任財政部長後,三易其稿擬定了貨幣改革方案,最後形成了“金圓券方案”並得到蔣介石的認可。1948年8月18日非國民黨員的王雲五破例列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說明幣改方案。幣改方案經行政院會議通過後,蔣介石以總統名義發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公佈《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登記管理辦法》及《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4項辦法。
2、 金圓券幣改方案的出籠是在極度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參與方案討論的前後也只有極少數核心人物,就連財政部次長徐柏園直到幣改前夕才知道頂頭上司王雲五親擬的秘密方案。如此嚴密的防範,卻被財政部主任秘書徐百濟事先洩露了出去。就在國民黨政府舉行幣制改革記者招待會的同一天,上海《大公報》發表了“幣制改革的事前跡象”一文,揭露有人早已獲息國家幣制改革的核心機密,一些“豪門巨富紛紛搜購金公債,隱名之人曾大批拋售股票。” 金圓券幣改方案的洩密使得金圓券在未正式發行便信譽大跌,商賈平民均對金圓券缺乏信任。依照幣改方案,國民黨政府限11月20日前以法幣三百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東北流通券三十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的比率,收兌已發行之法幣及東北流通券;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金圓券發行以後,大部分商賈和百姓的金銀、外幣都被強制收兌,而將法幣兌換成金圓券後,物價仍然難以控制,金圓券很快就比法幣更不值錢,金圓券改革最終不到一年就破產失敗,而最苦的莫過於國統區的小商賈和平民百姓,他們多年的積蓄瞬間變成一堆廢紙。
3、 據統計,自1948年8月23日金圓券正式流通到1949年7月4日正式廢止金圓券止,金圓券共計流通10個月又11天,但如此短短10個多月裡,金圓券競印製了66種版式(不包括字規,號碼的差異),其中正式發行的主幣券有47種,輔幣券3種,已印就但尚未發行的有主幣券8種、輔幣券1種,僅見試摸票或樣票的7種(未印就)。其面值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百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伍拾萬圓、壹佰萬圓、伍佰萬圓等。印刷廠家分別有美國鈔票公司、美商保安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特約一廠(大東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二廠(京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三廠(上海中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四廠(三一印刷公司)及中華書局九家。
二、 第一版金圓券是“替身”: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是在1948年正式發行流通的,然而從現在所見的第一版金圓券實物來看,券面上的年號卻標注為1945年。據此有人推測金圓券改革早在1945年就已開始啟動,並于當年就著手印製金圓券鈔票。這種看法是不確的。金圓券改革確系在1948年才開始醞釀,而具體主持人正是當年才新任財政部長的王雲五。那麼為何第一版金圓券上的年號卻是1945年呢?原來,抗戰勝利之初,由於法幣的嚴重貶值,國統區徵稅工作十分困難,國民黨政府故而決定向美國鈔票公司訂印一種“法幣特種券” (而非後來發行的“金圓券”)紙幣專門用於徵稅。“按照俞鴻鈞(中央銀行總裁)所稱,1945年印製的金圓實作為收繳稅收所用,並不在市面流通。蔣介石決定發行金圓券後,要求俞鴻鈞趕快印製。俞以時間倉促為由,提出以此作為第一批發行的金圓券。” 據此可知,第一版金圓券實際上是金圓券的“替身”。這就是為什麼它券面上不印有“金圓券”字樣,而且年號標注為1945年的原因。這一細節反映出國民黨政府在推動金圓券幣改時的兩個問題:
1、 第一,金圓券幣改,早在抗戰勝利之初就有實施的必要,然而國民黨政府一再拖遝,非到經濟和民生瀕臨崩潰之日還不以應對,然而此時為時過晚,而且已經錯過了幣改的最佳時期。
2、 第二,等到法幣制度已然無法運行之時,黔驢技窮之際方才狗急跳牆,在未經過充分考慮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就做出幣改決定,連正式的“金圓券”都未印製出來便要匆匆推行金圓券政策。
3、 以上兩點,可以管窺國民黨政府這一時期的無能。(另據一些史料,中共當時潛伏在國民黨政府財經部門的冀朝鼎在破壞金圓券幣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陳立夫在其回憶錄中專辟“冀朝鼎禍國陰謀之得逞”一節簡述相關問題,稱冀朝鼎“在我方財政金融方針任設計工作……專門替孔、宋出壞主意,都是有損害國家和損害政府信用的壞主意”。)總之,金圓券幣改的失敗,使國民黨在大陸喪失了最後的一點民心。金圓券幣改失敗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三、 第一版金圓券實物研究 :第一版金圓券面額分別為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和壹百圓6種面額,各面額券面情況如下:
1、 壹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主色調為寶石藍色,正面為蔣介石像(居中),背面為重慶忠縣石寶寨圖景(居中),背面有李駿耀、總裁俞鴻鈞的英文簽名。
1、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和平復興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然而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和平復興的希望再次落空。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國民政府濫發紙幣(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放任通貨膨脹的政策,當時中國流通的法幣已經極度貶值,信譽掃地。而1946年內戰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籌集戰爭經費,更加肆無忌憚地濫發紙幣,致使國統區的經濟和民生幾近崩潰。1948年,通貨膨脹已經使法幣貶值到連本身紙張價值都不如的地步,廣東一家造紙廠竟然買進800箱票面100~2000元法幣當作造紙原料 。國民黨內部早已出現要求進行貨幣改革的呼聲。當然,也有一批人反對進行貨幣改革,理由是法幣系統雖然已經敗壞,但畢竟存在多年,值此戰火紛飛的多事之秋,貿然改革恐怕會弄巧成拙。兩派意見爭執不下,直到1948年前後蔣介石才意屬改革,並出人意料地欽點沒有國民黨背景的“社會賢達”王雲五出任財政部長,主持貨幣改革工作。王雲五出任財政部長後,三易其稿擬定了貨幣改革方案,最後形成了“金圓券方案”並得到蔣介石的認可。1948年8月18日非國民黨員的王雲五破例列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說明幣改方案。幣改方案經行政院會議通過後,蔣介石以總統名義發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公佈《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登記管理辦法》及《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4項辦法。
2、 金圓券幣改方案的出籠是在極度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參與方案討論的前後也只有極少數核心人物,就連財政部次長徐柏園直到幣改前夕才知道頂頭上司王雲五親擬的秘密方案。如此嚴密的防範,卻被財政部主任秘書徐百濟事先洩露了出去。就在國民黨政府舉行幣制改革記者招待會的同一天,上海《大公報》發表了“幣制改革的事前跡象”一文,揭露有人早已獲息國家幣制改革的核心機密,一些“豪門巨富紛紛搜購金公債,隱名之人曾大批拋售股票。” 金圓券幣改方案的洩密使得金圓券在未正式發行便信譽大跌,商賈平民均對金圓券缺乏信任。依照幣改方案,國民黨政府限11月20日前以法幣三百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東北流通券三十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的比率,收兌已發行之法幣及東北流通券;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金圓券發行以後,大部分商賈和百姓的金銀、外幣都被強制收兌,而將法幣兌換成金圓券後,物價仍然難以控制,金圓券很快就比法幣更不值錢,金圓券改革最終不到一年就破產失敗,而最苦的莫過於國統區的小商賈和平民百姓,他們多年的積蓄瞬間變成一堆廢紙。
3、 據統計,自1948年8月23日金圓券正式流通到1949年7月4日正式廢止金圓券止,金圓券共計流通10個月又11天,但如此短短10個多月裡,金圓券競印製了66種版式(不包括字規,號碼的差異),其中正式發行的主幣券有47種,輔幣券3種,已印就但尚未發行的有主幣券8種、輔幣券1種,僅見試摸票或樣票的7種(未印就)。其面值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百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伍拾萬圓、壹佰萬圓、伍佰萬圓等。印刷廠家分別有美國鈔票公司、美商保安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特約一廠(大東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二廠(京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三廠(上海中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四廠(三一印刷公司)及中華書局九家。
二、 第一版金圓券是“替身”: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是在1948年正式發行流通的,然而從現在所見的第一版金圓券實物來看,券面上的年號卻標注為1945年。據此有人推測金圓券改革早在1945年就已開始啟動,並于當年就著手印製金圓券鈔票。這種看法是不確的。金圓券改革確系在1948年才開始醞釀,而具體主持人正是當年才新任財政部長的王雲五。那麼為何第一版金圓券上的年號卻是1945年呢?原來,抗戰勝利之初,由於法幣的嚴重貶值,國統區徵稅工作十分困難,國民黨政府故而決定向美國鈔票公司訂印一種“法幣特種券” (而非後來發行的“金圓券”)紙幣專門用於徵稅。“按照俞鴻鈞(中央銀行總裁)所稱,1945年印製的金圓實作為收繳稅收所用,並不在市面流通。蔣介石決定發行金圓券後,要求俞鴻鈞趕快印製。俞以時間倉促為由,提出以此作為第一批發行的金圓券。” 據此可知,第一版金圓券實際上是金圓券的“替身”。這就是為什麼它券面上不印有“金圓券”字樣,而且年號標注為1945年的原因。這一細節反映出國民黨政府在推動金圓券幣改時的兩個問題:
1、 第一,金圓券幣改,早在抗戰勝利之初就有實施的必要,然而國民黨政府一再拖遝,非到經濟和民生瀕臨崩潰之日還不以應對,然而此時為時過晚,而且已經錯過了幣改的最佳時期。
2、 第二,等到法幣制度已然無法運行之時,黔驢技窮之際方才狗急跳牆,在未經過充分考慮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就做出幣改決定,連正式的“金圓券”都未印製出來便要匆匆推行金圓券政策。
3、 以上兩點,可以管窺國民黨政府這一時期的無能。(另據一些史料,中共當時潛伏在國民黨政府財經部門的冀朝鼎在破壞金圓券幣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陳立夫在其回憶錄中專辟“冀朝鼎禍國陰謀之得逞”一節簡述相關問題,稱冀朝鼎“在我方財政金融方針任設計工作……專門替孔、宋出壞主意,都是有損害國家和損害政府信用的壞主意”。)總之,金圓券幣改的失敗,使國民黨在大陸喪失了最後的一點民心。金圓券幣改失敗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三、 第一版金圓券實物研究 :第一版金圓券面額分別為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和壹百圓6種面額,各面額券面情況如下:
1、 壹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主色調為寶石藍色,正面為蔣介石像(居中),背面為重慶忠縣石寶寨圖景(居中),背面有李駿耀、總裁俞鴻鈞的英文簽名。
6、 壹百圓,券面尺寸為68X155MM,主色調為胭脂紅色,正面為並列的蔣介石像(居右)和林森像(居左),背面為山東濟南大明湖圖景,背面有俞鴻鈞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梁平兩種版別的英文簽名。
四、 通過對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的實物分析,我們發現它在設計上有以下兩個鮮明的特點:
1、 第一,金圓券深受美鈔設計風格的影響,具有美鈔的許多特徵。
A、 從票面設計整體圖案來看,券面構圖緊湊,形成封閉的花紋邊框。從券面設計細節圖案來看,除了圖景具有中國元素外,正面有多處巴羅克、洛可哥式浮雕風格的圖形,這是歐美紙幣的常用裝飾元素。另外,背面花紋幾何圖形也與美鈔相近。券面還祛除了過去法幣常用的漢字滿版網底,而在主圖外採用大片留白的方式,這也與美鈔設計效果相同。
B、 從票面尺寸來看,過去法幣的設計尺寸一般較大,而此版金圓券則尺寸較小,這與美鈔設計尺寸相似。
C、 從票面面額設置來看,採用1、5、10、20、50、100的面額設置模式,與美鈔相近。美鈔的常用面額設置是1、2、5、10、20、50、100,而2美元面額一般很少發行,在1929年到1952年間都未發行2美元面額的美鈔。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的美鈔風格,除了由於其是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刷的原因以外,也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各方面向美國看齊的一個具體體現。
2、 第二,蔣介石、林森的頭像第一次登上國家法定貨幣。過去國民黨政府正式發行的法幣上如若採用人像均以孫中山像作構圖,而此次的金圓券卻開始以蔣介石和林森像作構圖。為何以蔣介石和林森像作構圖呢?林森是國民黨元老,在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繼任為國民政府主席,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43年林森因故逝世後蔣介石兼任國民政府主席,因此蔣、林二人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登上國家法定貨幣的。蔣、林二人分別登上不同的面額的紙幣本來無可厚非,但將二人同時置於壹百圓面額的紙幣上就不太合理。首一,二人並列在一起就會涉及排序問題,中國自古以左為尊,壹百圓券面上蔣處於尊位(面向外居左),林處於次尊位。雖然林森(字子超)是朝野盡知的“超然虛君”,國民黨政府的實際權力均操控在蔣介石手中,但林作為年長於蔣且已然作古的國民黨元老,而又是蔣的前任(當然,蔣在1931年下野前也曾是林的前任),理應當處於尊位而居左。其二,將已經去世的國家元首與仍然健在的國家元首並排放在同一券面上,在世界紙幣史上是極其少見的,因為這樣的安排對故人和今人都不太尊重。在金圓券幣改失敗之時,許多百姓痛恨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將“蔣介石”三字故意讀為帶有南方口音的“蔣該死”,並戲曰:“希望蔣主席早早去跟林主席在一起”。
五、 參考文獻:傑克•貝登:《中國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505頁。王作化:《中國歷史上一次失敗的幣制改革——金圓券法案出籠前後》,《檔案時空》2006年第7期。劉娜:《南京國民黨政府貨幣改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季長佑:《金圓券幣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頁。 張皓:《王雲五與國民黨政府金圓券幣制改革》,《史學月刊》2008年第3期。陳立夫:《成敗之間——陳立夫回憶錄》,臺灣正中書局1994年版,第338~339頁。1、 第一,金圓券深受美鈔設計風格的影響,具有美鈔的許多特徵。
A、 從票面設計整體圖案來看,券面構圖緊湊,形成封閉的花紋邊框。從券面設計細節圖案來看,除了圖景具有中國元素外,正面有多處巴羅克、洛可哥式浮雕風格的圖形,這是歐美紙幣的常用裝飾元素。另外,背面花紋幾何圖形也與美鈔相近。券面還祛除了過去法幣常用的漢字滿版網底,而在主圖外採用大片留白的方式,這也與美鈔設計效果相同。
B、 從票面尺寸來看,過去法幣的設計尺寸一般較大,而此版金圓券則尺寸較小,這與美鈔設計尺寸相似。
C、 從票面面額設置來看,採用1、5、10、20、50、100的面額設置模式,與美鈔相近。美鈔的常用面額設置是1、2、5、10、20、50、100,而2美元面額一般很少發行,在1929年到1952年間都未發行2美元面額的美鈔。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的美鈔風格,除了由於其是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刷的原因以外,也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各方面向美國看齊的一個具體體現。
2、 第二,蔣介石、林森的頭像第一次登上國家法定貨幣。過去國民黨政府正式發行的法幣上如若採用人像均以孫中山像作構圖,而此次的金圓券卻開始以蔣介石和林森像作構圖。為何以蔣介石和林森像作構圖呢?林森是國民黨元老,在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繼任為國民政府主席,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43年林森因故逝世後蔣介石兼任國民政府主席,因此蔣、林二人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登上國家法定貨幣的。蔣、林二人分別登上不同的面額的紙幣本來無可厚非,但將二人同時置於壹百圓面額的紙幣上就不太合理。首一,二人並列在一起就會涉及排序問題,中國自古以左為尊,壹百圓券面上蔣處於尊位(面向外居左),林處於次尊位。雖然林森(字子超)是朝野盡知的“超然虛君”,國民黨政府的實際權力均操控在蔣介石手中,但林作為年長於蔣且已然作古的國民黨元老,而又是蔣的前任(當然,蔣在1931年下野前也曾是林的前任),理應當處於尊位而居左。其二,將已經去世的國家元首與仍然健在的國家元首並排放在同一券面上,在世界紙幣史上是極其少見的,因為這樣的安排對故人和今人都不太尊重。在金圓券幣改失敗之時,許多百姓痛恨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將“蔣介石”三字故意讀為帶有南方口音的“蔣該死”,並戲曰:“希望蔣主席早早去跟林主席在一起”。
五、 國共戰爭中國府挫敗之原因發行金圓券造成經濟崩潰及社會動盪是主因之一:戰後通貨膨脹,金融崩潰,造成社會不安,影響民心士氣,實為戡亂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政府動員戡亂,仰賴大量發行紙幣,均為形成惡性通貨膨脹的原因。金圓券是國府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一種貨幣,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二萬倍。金圓券發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造成的惡性通膨令民間經濟陷入混亂。特別是城市的中產階級所受的經濟損失極巨,令國民黨失去原來最重要的支持者,亦是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迅速垮台的原因之一。金圓券的快速貶值及造成的惡性通脹,源自政府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國府無視於財力的限制,繼續維持戰事。政府赤字以印鈔票支付,造成急劇的通脹。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貨的發行,只試圖以違反市場規律的行政命令去維持物價和幣值,最終引致金融混亂,市場崩潰。金圓券的崩潰,使人民對於政府的信心喪失,過去信任政府而將自己所持金銀外幣兌換新幣,瞬間化為烏有,民心盡失。國府雖然因金圓券發行,搜得民間的數億美元金銀外匯,卻失去了國內本來最應傾向他們的階層-城市人民的信任與支持。在中共的煽動下,不斷發生反戰 與反飢餓的風潮,這些動亂不安的現象,都是造成戡亂失敗的因素,終致中共竊據大陸,國府退守台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