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南悬赏万元破译古印度金币 数十年未破译:紅網常德2016年2月17日訊,上世紀60年代,常德津市,一名農場工人在耕田時發現一隻小罐,裡面竟有6枚黃澄澄的金幣,兩面佈滿了類似蝌蚪狀的文字。 直到2001年,專家通過多方考證比對,工作人員通過中國錢幣學會牽頭聯絡新疆考古研究所進行考證,並參考國外專著所刊幣銘,確定這批金幣是印度德里蘇丹國時期打制。金幣採用希臘造幣法打制,幣兩面銘文系科菲體阿拉伯文。正面銘文有王號、名字,但背銘未能破譯。由於找不到解讀這類文字的人,這些金幣是如何來到湘北、背面的銘文是什麼意思,至今未能破解。2016年2月16日,津市市文物局發出懸賞令,懸賞1萬元破譯金幣背面銘文的秘密。
二、 出土~農場工人耕田時發現神秘金幣:上世紀60年代,津市涔澹農場的工人在一次耕田時,偶然在泥土中發現一隻高約5釐米的盛装金币的元代卵白釉小罐,罐裡還有6枚黃澄澄的小圓餅,大小與現在面值1元的硬幣大致相同。小圓餅兩面佈滿了類似蝌蚪狀的符號,誰也不認識。上世紀80年代,涔澹農場將這6枚小圓餅移交到津市市博物館收藏,後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專家僅判斷出這是外國金幣,推測上面蝌蚪狀的符號可能是伊斯蘭文,但文字內容和金幣的年代無法考究,更無法知曉誰是金幣的主人。
三、 尋找金幣的主人:探尋它的過去,揭示其奧秘成了津市文物工作者的一項責任。津市市文物局局長彭佳介紹,為了盡可能復原其歷史本來面貌,近20年間,津市文物工作者帶著金幣幾乎跑遍了全國相關的研究機構和院校,可沒有一個人能破譯出上面的神秘文字,全國文物鑒定專家小組也只能推測其是罕見的西亞金幣,並鑒定為一級文物。由於無法解讀這些神秘文字所蘊含的古代人類文明資訊,金幣似乎成了一個永恆的謎,文物研究人員也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巧的是,2000年時,南京的一座古墓出土了3枚相同類型的金幣。這3枚金幣比津市出土的略小一點,但金幣兩面的銘文完全一致。南京博物館也無法弄清金幣的來歷,於是,兩地博物館都找到中國錢幣學會,希望能解開謎底。
四、 破解來自印度中世紀蘇丹國的金幣:“2001年,金幣歸屬問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津市市文物局局長彭佳說,中國錢幣學會牽頭聯絡新疆考古研究所,對這9枚同類型金幣進行考證,通過對美國學者阿爾本《伊斯蘭和印度錢幣》所刊幣銘的比對,最終確定金幣是印度中世紀德里蘇丹國第二王朝——卡爾奇王朝蘇丹穆罕默德二世(1296—1316年)打制的,時間相當於我國元代中期。13世紀初,印度德里奴隸出生的總督艾伯克自立為蘇丹,史稱奴隸王朝,其後依次為卡爾奇王朝、圖格拉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五個王朝統稱“德里蘇丹國”。這些金幣採用希臘造幣法打制,幣兩面銘文為科菲體阿拉伯文。正面銘文有王號、名字,金幣的主人原名“阿拉·烏德·丁”,是卡爾奇王朝首任蘇丹的外甥兼女婿。阿拉於1296年弑其岳父自立為蘇丹,並不斷擴展勢力,成為第一個在德里建立並擁有印度大部分土地的穆斯林帝國。據介紹,德里蘇丹國錢幣存世較少,幣面銘文是科菲體阿拉伯文,文意涉及王號、名字,將對父的頌辭鑄於幣面,象徵身份,並表明其繼承的合法性。
五、 謎題~由誰帶入中國、背銘是何意:儘管找到了金幣主人,但由於這些資訊是通過比對獲得,而不是找到能解讀科菲體阿拉伯文的人,金幣的背銘至今仍未破譯。當年,又是誰帶著這些金幣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湘北津城呢?據專家推測,金幣可能是在元代通過貿易途徑傳入湘北地區。就現有公佈的考古資料來看,湖南發現的元代窖藏金銀器較多,澧水流域的澧縣、臨澧、石門等地都有發現。這些地方元代窖藏發現地點皆位於古代荊州到常德府的官道順林驛—清化驛—大龍驛附近。元末明初,朱元璋的部隊與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餘勢力在湖南、湖北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因此推測金幣埋藏的主要原因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政局動盪有關。
六、 古印度金币铭文 成功破解:6枚罕見的古印度金幣,最近由2名中國人及1名德國人成功破解。該批金幣是印度德里蘇丹國時期(1206年至1526年)訂制,津市市文物局局長彭佳表示,津市市收到不少相關研究人員的電話和郵件,有部分研究者參考了國外專著、孟買古錢幣拍賣圖錄等資料做出解讀,金幣正面的譯文為:“崇高的蘇丹,世界和信仰的高點,勝利之父,穆罕默德沙阿蘇丹。”背面則是“第二亞歷山大,哈裡發的右手,信仰者領袖的助手。”背面邊緣文字意為,金幣於伊斯蘭曆698年在德里市區製造。津市市博物館對相關訊息進行核對後,評選出海南海口賈世傑、陝西咸陽林文君、德國慕尼克吳雅迪3人共同分享破譯獎金1萬元(約5萬元台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公開